8月26电(通讯员 谢玉婵 施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悟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理念,学习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促进红色文化基因薪火相传,8月26日,37000cm威尼斯“回延安——追寻革命圣火,重温峥嵘岁月”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和延安新闻纪念馆进行调研学习。
一、赴会议旧址,悟革命精神
实践队员首先来到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会址,跟随当工作人员重温了六届六中全会的发展进程。
“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这次会议总结了抗战以来的斗争经验,纠正了王明在抗日战争前期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工作人员分别从中共为争取实现全面抗战路线做出的努力,六届六中全会内容以及六届六中全会的意义三个方面向实践队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图为实践队员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会址合影 来旭霏摄
为了使全党切实担当起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普遍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和严谨的态度。他们认真阅读每一块展板上的文字说明,仔细观察展柜中的历史文物和照片资料。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展览内容,实践队员们还主动向展厅的工作人员提问。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工作人员讲解 来旭霏摄
通过这次细致的学习与提问交流,实践队员们对六届六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奋斗和不懈追求的崇高品质,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二、文艺之魂,薪火相传
随后,实践队员们踏入了历史悠久的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这是一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土地,更是革命文艺火种播撒的起点。
实践队跟随工作人员依次走进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中的音乐系、戏剧系、美术系与文学系校舍,深入了解了学院的历史沿革、办学理念以及杰出校友的成就,深切感受到了文艺事业的崇高与伟大。实践队员刘菲为成员们讲述了贺敬之先生在此创作《回延安》诗歌的故事,更强调了实践队以“回延安”为队名的内涵与使命。
图为实践队员刘菲讲解《回延安》的故事 施展摄
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背后的小广场上,实践队员们还见到了毛泽东同志为鲁迅艺术文学院题写的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工作人员补充说道:“毛泽东同志还曾为鲁艺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
毛泽东同志为鲁迅艺术文学院题词 来旭霏摄
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们在鲁艺文学院创作的,诸如歌剧《白毛女》、歌曲《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极富影响力的作品,丰富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队员们置身这座孕育了无数文艺巨匠的殿堂,深切意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文艺优良传统的使命。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延安印记传薪火,广电波澜启新章
8月26日下午,实践队前往延安新闻纪念馆进行调研学习。
延安新闻纪念馆坐落于清凉山侧,与宝塔山隔街相望,是一所社会科学类新闻事业专题博物。“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这里共展出文物200余件,文献资料和图表资料400余幅,主要运用图片和文字来展示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变迁,记载了新闻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图为实践队在延安新闻纪念馆前合影 来旭霏摄
在展馆内,实践队员们学习到了中国印刷行业的发展历程,了解了向仲华、廖承志等老一辈报社工作者们的故事。实践队深刻意识到,从《红色中华》到《人民日报》,中国报社一直以来都是革命的文字阵地,对革命胜利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调研新闻纪念馆 王艺璇摄
图为实践队员观摩电报蜡像 王艺璇摄
指导教师周艳龙为实践队成员们讲解了印刷机的基本构造,讲述了过去革命时期报社活字排版印刷的过程。实践队员们在周老师的娓娓道来中体会到印刷工作的繁琐,也领悟到革命时期新闻工作者的不易。
图为指导教师周艳龙为实践队员讲解印刷机构造 来旭霏摄
此外,实践队员在参观调研中还了解到了人民广电事业的起步与发展。从电影制片厂的建立到便民广播电台的普及,延安这座城市始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革命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不朽功绩。
今日之行,是历史的低语,更是心灵的触动。先辈们用笔触记录时代,用声音唤醒民众,以印刷和广电为媒介,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当代青年应该感恩先辈们留下宝贵的文艺作品与精神财富,学习先辈们书写的不朽革命篇章,继承与发扬创作精神,为新时代文艺事业贡献力量。